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4-08-25 21:00 点击次数:91
长津湖是位于朝鲜东北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是1200米,有着“朝鲜屋脊”的称誉。10月下旬,长津湖地区开始降雪,气温急剧下降。到11月下旬,气温已下降到摄氏零下27度左右,到处是白雪覆地,加之山高路窄,道路冰封,作战环境极为恶劣。
美军陆战一师自元山登陆到撤退回成兴,共死亡718人,失踪192人,负伤3504人,合计战斗减员4418人。同时,非战斗减员7313人,其中大部分是冻伤。战争结束之后,美国陆战第1师的师长史密斯说到长津湖之战的战场条件,感慨道:“即便是成吉思汗都不想要征服这里,长津湖这里实在是不适合军事行动。”
我们都知道美陆战第1师下辖3个陆战团、1个陆战炮兵团,总员额达2.5万人,并直接得到1个陆战航空兵联队的空中支援。全师重武器主要有85辆坦克、18门155毫米榴弹炮、54门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7毫米迫击炮。那么,这样一支擅长两栖作战的重装部队为什么会掉入到长津湖这样一个死亡陷阱中呢?
一、“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头脑发热
仁川登陆后,“联合国军”进展神速。在攻势初期,麦克阿瑟的计划只限于攻占平壤、元山,以美第1军从平壤南面推进,以美第10军在元山登陆向平壤东面推进,对平壤形成夹攻之势;在歼灭朝鲜人民军残余部队后,推进至“定州—宁远—兴南”一线。
但鉴于“联合国军”进展出奇地顺利,麦克阿瑟数次修改进攻计划,最终将作战目标定为推进至中朝边境、占领整个朝鲜半岛。正是麦克阿瑟这种头脑发热的指挥,导致了联合国军此后的灾难。
我们打开朝鲜地图即可发现,朝鲜半岛在“定州—宁远—兴南”一线附近(美军内部称为“半岛蜂腰部”)再往北陡然变宽,战线宽度从270公里,变为765公里。并且朝鲜北部山峦层叠,道路婉蜒曲折、陡峭狭窄,有些地方不过是些羊肠小道。
战线的拉长和部队兵分多路的急速推进,使得此时“联合国军”的战线可以用“千疮百孔”来形容,特别是美军东线的第10军和西线的第8集团军,由于狼林山脉隔绝,其间隔高达80公里。为了建立起两者的联系,同时掩护美第8集团军的翼侧,美第10军不得不派出部队深入到长津湖地区,并向西、向北发进攻。
二、志愿军第42军在东线阻击作战有力
志愿军第42军主力于10月19日至20日由辑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10月22日,志愿军第13兵团令第42军主力迅速进至东线长津及其以南之德实里、旧津里线,担负阻击东线之敌,保障西线主力作战的任务。
当时,东线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南朝鲜第1军团部队已经逼近长津湖的门户黄草岭和赴战岭,而朝鲜人民军在黄草岭以南地区只有2个步兵连及少量坦克、炮兵分队,已经无法阻止敌军的进攻。
第42军以第124、第126师向长津方向疾进。为加快速度,该军集中所有运输车辆,在人民军的支援下,车运2个营,抢占黄草岭、赴战岭要点。10月25日拂晓,第124师先头营第370团2营进至黄草岭,接替朝鲜人民军防御。
此时,南朝鲜第3师第26团已占领黄草岭以南的上通里、下通里等地。志愿军部队终于抢在敌军之前进入黄草岭阵地,占据了有利地形。志愿军第370团第2营刚刚占领阵地,南朝鲜第26团就向黄草岭发动连续攻击。志愿军该营及随后赶到的第370团主力,将南朝鲜军的进攻击退。
10月27日,第42军主力全部进至黄草岭、赴战岭地区,完成展开。第124师配属炮兵第8师第45团及朝鲜人民军炮兵1个大队、坦克1个联队,部署于黄草岭以南之1115高地、草芳岭、796.5高地一线,阻击南朝鲜第3师;第126师第376团配属炮兵第8师1个营,部署于赴战岭、高大山以北地区,阻击南朝鲜首都师部队,师主力集结于革田里地区为军预备队。
南朝鲜第3师部队发现志愿军部队之后,曾一度出现慌乱,于26日停止较大规模进攻,但在调整部署后,于10月27日再次以黄草岭为主要攻击目标,发起持续攻击。志愿军第124师在人民军部队的协同下,击退了南朝鲜军10余次进攻。27日晚,第124师主动放弃草芳岭、577.8高地,撤到黄草岭以南馆坪、769.5高地、665高地二线阵地。
南朝鲜第3师占领草芳岭等地后,气焰嚣张,28日至29日,在20余架飞机和大量炮兵的支援下,对志愿军阵地实施轮番进攻。赴战岭方向的南朝鲜军部队亦攻占赴战岭,企图向西迂回黄草岭。
我们打击敌人的气焰,改善防御态势,志愿军第42军首长決定,集中第124师主力于29日晚首先对草芳岭之敌进行反击,同时以126师一部阻击赴战岭之敌,第124师反击得手后,再反击赴战岭之敌。
29日晚,第124第2个团在50余门火炮的支援下,对草芳岭之敌实施反击。各都队勇猛出击,大胆穿插,至30日凌是3时,击溃南朝鲜第3师第26团及第23团一部,全部恢复草芳岭一线阵地。
为配合黄草岭方向的作战,第126师第376团向进占赴战岭的南朝鲜首都师一部发起反击,并于30日占领赴战岭。
在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往往将美军使用于便于机动的地形,而将南朝鲜军使用于不便于机动的山地地形。本来向长津湖地区开进的南朝鲜第3师和首都师一部。由于志愿军第42军在29日晚至30日的迅猛反击,南朝鲜部队被击溃了。
10月25日,美陆战第1师在元山登陆。10月29日,美第7师改在利原登陆成功。在南朝鲜第3师和首都师一部被击溃后,在元山、咸兴地区只有美陆战第1师可用于黄草岭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11月1日,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令美陆战第1师接替南朝鲜第3师,向长津湖方向推进,并要求占领长津湖后继续向北推进。当日,美陆战第1师先头第7团进至水洞。但直到11月5日,美陆军第3师在元山登陆,接替了咸兴、元山地区的防务之后,美陆战第1师才有可能向长津湖推进。
三、美陆战第1师被志愿军诱至长津湖预设战场
长津湖之战发生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志愿军第二次战役的方针是“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即:主力后撤至第一次战役比较熟悉的地区休整和构筑反击阵地,以逸待劳;而以小部兵力与敌保持接触,故意示弱,骄纵敌军和诱敌深入,将东线之敌诱至长津水库地区,然后突然举行反击。
美陆战第1师在黄草岭地区与志愿军战至11月6日,虽逐次增加进攻兵力,但始终无法突破志愿军的阵地。此时,志愿军主力在西线的反击作战已胜利结束,第42军保障主力作战的任务圆满完成。同时,志愿军第9兵团部队也已开始渡过鸭绿江,向长津湖地区隐蔽开进。
根据变化了的战场形势,11月6日10时,彭德怀等志愿军首长指示第42军撤离黄草岭,节节阻击,诱敌至长津湖地区,为第9兵团围歼敌军创造条件。据此,第42军部队于7日主动撤离黄草岭阵地,以第378团在古土水以北阵地上,节节阻击,诱敌深入,主力撤至柳潭里地区构筑阵地,准备再战。
第42军在完成掩护第9兵团开进任务后,于16日晚开始陆续西移,第9兵团部队接替第42军防务,继续节节阻击敌军,诱敌深入。就在美陆战第1师向武坪里方向发起进攻的同一天,11月27日黄昏,志愿军第9兵团突然对长津湖地区的美军部队发起猛烈反击。
四、由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的“神操作”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的记载,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前期,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傲慢——“我们要继续进攻,要直捣鸭绿江,不要让几个中国洗衣匠挡住你们!”他曾经的手下军官评价他鲁莽好斗、对情报置若罔闻、把麾下派到可以被敌人轻易分隔并消灭的战场、蔑视敌人的职业水准和诡异战术。
他对中国人抱有种族偏见。在长津湖之战中,阿尔蒙德不顾一切地催促军队贸然前进,原因之一就是他从未把中国人当作真正的对手。他坚信,只要美国人出现在战场上,敌人就会落荒而速,因为对手是低级人种。“洗衣工”这个说法很有代表性,这反映出阿尔蒙德并不把中国人当作真正的敌人看待。在他眼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和那些在美国本土为白人洗衣服的亚洲人毫无区别。
曾在阿尔蒙德麾下空降第187团任职的科尔曼认为他“对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毫无兴趣,未能从以前的失败中汲取教训”,这些都是阿尔蒙德“不成熟的种族主义”的表现。在战场上,阿尔蒙德还让每个营单独作战、相互隔离。实际上,这削弱了每个营的战斗力,一旦遭受攻击,就很难组织起可靠的防御。就这样,阿尔蒙德将美陆战第1师投入到长津湖地区,并葬送了美陆军第7师第31团战斗队。
科尔曼说:“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们对中国人的战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当初我们很少这样做,在最初几周作战后,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要尽快总结一下前期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敌方战术、各方优势和劣势等重要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总结的,但我们没有这样做。似乎就没有研究的必要——因为对手不值得研究,这让我们后来在洪川、横城和原州的战斗(即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的横城反击作战)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我一直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意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意识。我认为,阿尔蒙德没有及时从先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他的种族偏见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判断。”
发布于:天津市